2025年9月13日《福建日报》04版
日前,由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昌吉市教育局联办的“泉昌情・心连京・丝路缘——祖国行・中华情”华侨大学港澳台侨学生研学团,结束了为期9天的新疆之旅。34名师生带着满程收获与对大美新疆的眷恋,从昌吉踏上归程,而这段跨越天山的研学记忆,已在他们心中刻下深刻印记。
研学团的足迹遍布昌吉州各县市、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等地,站在奇台县江布拉克景区大峡谷观景台,第一次来新疆的华侨大学体育学院学生梁泳仪举着相机不停按下快门,“这里的美丽超乎想象,不来新疆永远无法体会‘大美’二字的真谛,每个角落都如诗如画”。她转头和同伴约定,“下次一定要再来,看遍新疆的四季”。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徐晨淳则更动容于天山天池岸边各族群众其乐融融的景象,“这种发自内心的融洽和幸福感,比风景更暖,更令人感动”。
从自然之美走进历史深处,研学团在一座座博物馆里触摸千年丝路的文明脉络。昌吉市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内,学生们围在复原的屯垦场景前,听讲解员讲述“兵农合一”屯垦戍边的治国智慧,感受百年前的农耕文明与历史沧桑。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透过出土的壁画残片等文物,大家读懂了古代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里,建筑学院学生颜怀宇仔细看着文物介绍:“这些实物就是最好的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开剩余66%若说历史是新疆的根,科技与产业便是它蓬勃生长的枝干。在福建援疆投入3000万元升级改造的昌吉州科技馆,目前国内最大体量的应力链和全国最大的蛇形双摆展项,让来自台湾的华文学院学生侯佳汝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从天文到地理,从航空到智能制造,体验感一点不输一线城市科技馆,太‘高大上’了!”
走进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就展厅,一个个“大国重器”依次陈列,墙上“服务全球80多国”的电力丝路地图格外醒目。经济与金融学院学生蔡建山驻足良久:“谁能想到,如今这家行业龙头早年只是一家街道小厂?当地政府的支持加上自主创新,才让传统制造焕发新生,这就是昌吉的活力啊!”而在昌吉溢达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无水染色等先进技术颠覆了大家对纺织业的认知——智能化纺纱车间里,全程不见工人忙碌。华文学院学生陈俊妤惊讶地说:“我之前买过这家的棉质衣服,没想到生产源头在这里,从棉花种植、采摘到纺纱,再到成衣全程都是机械智能化,大开眼界了!”
研学团还走进校园,感受新疆教育的蓬勃生机。昌吉市阿什里乡中心学校里,完善的教学设施让师生们眼前一亮。在福建援建的“泉昌情・阿什里乡乡村少年宫”,27个社团正热闹开展活动。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冯纪童激动地说:“乡村学校能把素质教育做得这么扎实,太震撼了。”来自台湾的侯佳汝则注意到学校的教育均衡举措:“通过教育云平台共享资源、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这里虽处祖国最西部,教育水平却令人刮目相看。”
研学团走访昌吉市阿什里乡中心学校。常谊谊 摄
在奇台县腰站子村小麦博物馆,研学团见证了援疆带来的民生巨变。展馆里,从古老麦种到现代化面粉加工流水线的展示,串联起村子的致富路——福建援疆团队帮村里打造“腰站子”小麦品牌助力各族村民靠“一缕麦子”实现共同富裕,人均收入翻了几番。
“百闻不如一见。”9天的研学转瞬即逝,但留下的感动与思考却格外绵长。来自台湾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金虹羽,一路用镜头记录新疆的点滴:“这是一次难忘的祖国边疆之旅。我要把这些影像带给台湾亲友,让他们知道新疆有多美,知道‘民族团结一家亲’不是口号,是真实的生活。”澳门学生林丽娜则说:“课堂上学过‘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次在新疆才真正读懂——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种包容与活力,让我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更深刻了。”
据了解,这是华侨大学第一次组织港澳台侨学生参加研学活动。昌吉市委副书记、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指挥长蒋文强表示:“这次研学不仅是自然与文化的实践,更是一次家国情怀的教育。孩子们亲眼看到新疆的发展与团结,这份认知会成为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
结营仪式上,林丽娜的发言道出了全体成员的心声:“我们带回去的不只是照片,更是对祖国边疆的真切认知。愿新疆的开放繁荣如天山雪水长流不息,愿我们都能做文化使者,让世界看见真实、美丽、热情的新疆。”台湾学生陈威霖则代表研学团朗诵了大家集体创作的诗歌《家》:“以共同家园的地域之美为根,以家人实干协作为干,以彼此真情团结为叶,在时代土壤中生长出跨越山海的‘家’的生命力……”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小清 常谊谊)配资公司大全
发布于:北京市富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